用户注册
当前位置 :康普直销平台 > 康普新闻资讯 >康普直销行业资讯

青海康普生物公司董事长-李刚

发布时间:2016-03-04 作者:康普

  他很智慧,要不怎能从建筑房产到人长久特色食品再到康普生物科技,紧贴市场脉搏与青海特色,在一次次华丽转身中更加凸显明确了事业的定位?

  他有一股韧性,要不怎能从一个外来的“淘金”者,在艰难打拼中步步为营,用十年时间成长为青海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家?

  他为人甚是低调,要不在常人眼中已颇有成就的他,却总是坚持认为自己依然处在创业阶段,离成功还很遥远!

  他就是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1987年从故乡江苏南通来到西宁,一晃二十年间,他将江浙人的精明吃苦与青海人的朴实热情结合得完美无缺,现如今,领军国内沙棘开发利用的最先进水平,生产沙棘为主包括青藏高原特色产品的40多类产品,年销售额在一亿元左右,其中国外市场销售占总销售额的40%。由他掌门的企业曾先后被省市政府列为:“重点扶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诚信纳税企业”,而其个人财富积累的车轮也正在由青海驶向南通、无锡等外省市的各个领域。因了这么多厚重的经历,他的商海感悟又显得那么别具一格……

  ◆结缘沙棘———“在青海,我们不是最早开发沙棘资源的,但走过十年我们坚持了下来,且正在走向良性循环。”

  不论是商圈里还是新闻圈的朋友们,对李刚最初的认识应当来源于人长久绿色食品。那时候,人们印象中有一个理着小平头、年轻帅气的汉子,经常会带着青海人长久有限公司生产的沙棘果蜜、辣子酱、湟鱼干等依托于青海地方特色资源的天然绿色食品或保健品,上北京、下广州。完成“第一桶金”有了一定积累后,不甘寂寞的他开始思谋着要做一个产业,且要对社会和人类大有裨益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瞅准沙棘体内富含目前人类发现的所有维生素的特性,尝试着在自己的绿色食品系列中增添了以沙棘果蜜为主的天然保健品。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转型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想要做大沙棘产业,在十年前李刚的眼光可谓老辣。因为,也只有他这样的有心人才会考证青海沙棘资源的无限前景。追随人们对健康绿色保健理念的潮流,沙棘果蜜一面世便显现了其独有的魅力。再加上,省内封湖育鱼政策的实施,李刚果断放弃了一度曾很有市场的湟鱼干等食品、调味品的经营。李刚告诉记者说:青海现有野生沙棘林400亩,独特的自然环境使青海的沙棘比低海拔地区的沙棘保留了独具特色的营养品质。也因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很认可青藏高原的沙棘。

  2003年,斥资8000余万元,在西宁市生物科技园区建成了占地40亩、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围绕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做提取物,给国内外大中型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企业,提供沙棘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由此拉开了他人生二次创业的大幕。

  ◆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完全是一种智慧的培养。”

  尽管自身的学历文化有限,但李刚深谙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灵魂的道理。早些年,他就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承担了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与专利。其中,青藏高原沙棘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高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暨沙棘单体黄酮提取分离技术中试,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沙棘总黄酮提取分离中试技术被青海省科技厅授予200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沙棘鲜果汁成功解决了VC不稳定的难题;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和技术,让沙棘种子变成了沙棘植物油;沙棘果蜜曾获国家专利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无怪乎,其公司不仅目前在国内沙棘产品开发同行业中技术装备水平领先,产业化规模第一,而且还联合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组建了国内唯一的从事沙棘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青藏高原沙棘研究中心。

  李刚敢为人先、舍得投入、不断引智,聘请国内外沙棘产品研发的专家学者,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求得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从外面高薪请来的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顶尖级人物,无形中又成了企业技术的带头人,使得企业内部的研发平台日臻健全,引领了所有的康普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热情。

  ◆市场拓展——“青海有好多企业有好的产品但最终未活下来,是不注重市场建设的结果,这种建设是全方位的,需要把市场开发转换为研发。”

  有着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再加上自身的勤于思考,李刚将平日被人们惯常挂在嘴上的市场开发赋予了自己独有的理念。

  他深有感触地认为青海这些年有不少企业中途夭折,并不是产品不好,关键是企业不注重市场的研发与拓展。科技创新也好扩大生产也好,最终都要通过市场得以体现。但市场又非常无情,有时候水很深,好似看不见的无底洞。也因此,市场的开发需要一定的成本与风险,市场的拓展既要有智慧也要有勇气。往往那些半死不活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缺乏深刻的认识与分析,对市场怎么去做?产品卖给谁?为何要买你的产品等的认识不成熟。他诙谐地说:过去是闷着头建厂房,现在要抬起头来做市场。特别是,像自己麾下的产品都属新兴产业,市场开拓会更加艰难。

  ◆厚重责任———“走到今天,感觉自己已经是停不下来的陀螺,创业的压力从另一个层面上已转化为不辜负政府的期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员工和农民不断改善生活。”

  令李刚很是欣慰与感激的是:尽管做企业承受的压力很大,做得也很艰难,但这些年政府对特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年收购沙棘鲜果、枸杞干果等约1.5万吨,以“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初加工站)+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接模式,与我省海东及西宁地区沙棘种植农户签订沙棘初加工产品长期加工、收购协议,帮助农户建立沙棘鲜果初加工站,保证沙棘果汁和沙棘籽、果渣、果皮等有稳定的销路。同时,按照欧盟有机产品的标准承包种植柴达木地区枸杞林。年涉及沙棘林1.2万亩,枸杞林2000亩。2006年带动采摘户3044户,人均增收1700元,使近1.2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当朴实的农民们提着大豆、洋芋来感谢他时,那一刻,内心除涌动无限的感动外,更多的是一份光荣且沉甸甸的责任。

  在李刚看来,沙棘系列产品也是特种农产品,做特种农产品也有很多特殊性。做大做强沙棘产业,形成很稳定的增长态势,这就牵涉到了对农民观念的引导与技术的培训等问题。首先,通过农民科学采摘出售沙棘鲜果挣到钱的实际效益,来引导他们树立不乱砍摘、变废为宝、勤劳致富的观念意识,调动他们种植和保护沙棘的积极性,不仅没有削弱沙棘野生林的生态功能,还让农民在致富的同时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从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迈进,公司在未来三年将达到年收购鲜果三万吨的规模,试想,果实累累之时,满山满坡的农民采摘沙棘、枸杞,走进高高的沙棘林,呈现在李刚面前的又该是怎样的一幅美丽图景?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作品来自网络转载,或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